指标 | 2025年Q1 | 2024年Q1 | 同比变化 |
---|---|---|---|
营业收入(元) | 185,524,331.86 | 182,901,643.08 | +1.43% |
归母净利润(元) | 36,377,093.07 | 53,323,240.83 | -31.78% |
扣非净利润(元) | 32,793,344.12 | 50,340,054.94 | -34.86% |
基本每股收益(元/股) | 0.0831 | 0.1218 | -31.77% |
经营现金流净额 | 同比暴跌638.17% | 显著恶化 |
1. 高基数效应压制同比增速: 2024年一季度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达1.83亿元(+17.23%)和0.53亿元(+40.97%),创近四年单季度峰值。这一高基数导致2025年同比增速显著承压。
2. 季节性营收分布特征: 历史数据显示公司营收呈现"前低后高"特征,2019-2024年一季度营收占比约22.59%,二至四季度占比77.41%。2025年一季度处于订单执行初期,业绩释放节奏符合往年规律。
3. 主营业务毛利下降: 净利润下滑主因本期主营业务毛利额减少,反映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下降,可能面临成本上升或产品竞争力减弱等问题。
4. 现金流结构变化: 销售回款中承兑汇票占比提高对当期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,导致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暴跌638.17%。
1. 订单储备充足: 期末合同负债余额2.88亿元,显示在手订单充裕。46系大圆柱电池壳压力机量产进度、伺服压力机在3C精密件领域的进口替代,以及无锡微研技术整合效果,有望在二季度后逐步释放业绩弹性。
2. 销售结构优化: 公司持续推动外销布局多元化,2024年报显示外销收入占比提升至32.8%,但美国市场占比仅4.7%,有效分散地缘政治风险。
3. 产业链整合效应: 通过并购整合持续优化产业链布局,长期竞争力有望增强。
1. 短期业绩压力: 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降幅均超30%,经营现金流恶化明显,短期财务表现承压。
2. 经营稳定性问题: 扣非净利润降幅(-34.86%)大于净利润降幅(-31.78%),反映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下滑更为明显。
3.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: 全球经贸形势变化可能对公司海外业务拓展产生影响。
截至2025年5月9日收盘,公司股价报10.24元,对应:
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中高位水平,需关注业绩兑现情况与市场情绪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