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标 | 2025年Q1 | 2024年Q1 | 同比变化 |
---|---|---|---|
营业收入(元) | 86,662,190.17 | 105,112,136.09 | -17.55% |
归母净利润(元) | 648,478.95 | 13,339,239.57 | -95.14% |
扣非净利润(元) | 2,163,177.29 | 7,249,743.25 | -70.16% |
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(元) | 61,615,840.38 | 80,306,437.80 | -23.27% |
基本每股收益(元/股) | 0.003 | 0.067 | -95.52% |
1. 盈利能力显著下滑: 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95.14%,扣非净利润下降70.16%,反映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严重弱化。值得注意的是,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产生1,514,698.34元的负面影响。
2. 收入规模收缩: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.55%,显示市场需求疲软或公司订单获取能力下降。结合经营活动现金流23.27%的降幅,表明销售回款能力同步减弱。
3. 资产结构变化: 总资产较年初下降2.11%至15.07亿元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基本持平,资产负债结构保持稳定。
行业背景: 作为重型工程科技企业,公司面临基建投资增速放缓的压力。2025年5月9日公告显示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,将享受15%的所得税优惠税率,但该政策对一季度业绩尚未产生实质性影响。
运营亮点: 尽管财务数据表现不佳,公司仍在推进战略转型,包括拟设立海洋装备制造子公司(注册资本5050万元),但该计划于报告期后终止。
风险提示: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0.06%,较去年同期下降1.19个百分点,资本回报率已接近盈亏平衡点。投资者需关注二季度能否扭转下滑趋势。
短期谨慎: 一季度业绩大幅低于市场预期,股价已反映部分利空(东方财富股吧显示投资者情绪悲观)。技术面呈现破位下行趋势,建议等待企稳信号。
中长期关注点: ① 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带来的税收优惠效应;② 海洋装备等新业务布局进展;③ 基建政策刺激带来的订单复苏机会。
估值参考: 当前每股收益0.003元,若按年化计算PE过高,建议结合二季度业绩改善情况再作评估。